基地概况
基地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教育基地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319号
邮编:200031
电话:86-21-54922605
传真:86-21-54922405 Email:chent@shb.ac.cn
>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概况 > 现任领导
沈文庆 上海教育基地主任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上海分院高级顾问,国家基金委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文庆院士主要从事放射性核束物理及中能重离子核反应,其中放射性核束物理主要研究奇异核结构和性质特点及用奇异核进行的核反应研究,包括新核素的合成,新的衰变性质研究,N/Z自由度在核反应中的作用,诸如中子晕,中子皮和新模式共振的研究;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主要研究这种反应的集体效应及由此研究核物质相变,物质态方程及介质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截面。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多次荣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一等、二等奖。
陈晓亚 上海教育基地执行主任
    上海教育基地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985年12月获英国Reading 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Purdu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 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申请专利数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及表皮细胞发育。
朱志远 上海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
    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上海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同位素与辐射加工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微束在团簇中的输运机制及相关效应的研究”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理论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中开展了形变核的结构,远离β稳定线核性质、核的巨共振、核的超形变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在晕核的理论描述方法上及对实验工作的解释上取得了重要结果。近年来积极进行交叉前沿领域团簇结构与纳米碳管性质的理论研究,并与实验结合发现了碳纳米管内单原子线。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后。
    研究领域:理论核物理,团簇结构与纳米碳管性质的理论研究。
丁奎岭 上海教育基地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3年9月—1994年9月 日本龙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
    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包括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新的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方法等,发展手性合成的先进方法学;另外还开展H2、CO、CO2活化有关的催化反应研究,发展清洁的有机合成方法。
    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0年和2003年分别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封松林 上海教育基地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兼任中科院微系统研发中心主任,国家863专家,973项目专家组成员等。
    89年博士论文获巴黎大学校长奖金,92年获王宽诚科研奖金,93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97年入选艾森豪威尔基金研究员(Fellow),2000年获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自组织生长量子点激光器材料和器件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引用200多次。 
    研究领域:微系统技术、量子器件和物理。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教育基地 技术支持: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